作者: 北島
ISBN: 9780193986374
我已經很久沒有在電腦上敲繁體字。但《波動》這樣的題目若只是用簡體字,仿佛平白失了個中許多重量。香港這邊給北島出版的叢書裝幀都很精美,一律的硬皮純色,上面用一些復古的雕刻性質的字體印上白色的書名,厚度也差不多,都是二百來頁,靠調整排版做到的。比如這本,深綠封面,類似舊社會時的印刷字體的題目,小説很短,每頁沒有多少行,頁遍距也很大,不過一百五十多頁,剩下的用冗長的序和更加冗長的附錄填滿。我想,我若是作家,看到一排厚度規整,顔色莊重,封面簡潔的書,應該也會很滿意。
這是一篇七十年代的作品,無一例外地批上了時代的外衣,文革,知青下鄉。若簡單來説,便是一個幹部的私生子楊迅作爲知青下鄉時候,和一個流落農村的文革時家破人亡的小資女孩蕭淩談了一年戀愛,最終靠關係辦了困退自己榮歸京城。我是回來問父親才知道什麽是困退,那個時代的各種簡稱縂有著無數故事。蕭淩很是悲觀,已然經歷過歷史,沒了父母沒了家,也立誓再也不回北京,楊迅卻是躊躇滿志,絲毫不解蕭的種種言辭,只覺得犀利有趣。這是最明顯的一段愛情,另外有兩段隱藏的愛情。其一是楊迅生父和更高級領導妻子的私情,其二是蕭淩剛剛開始流放時委身于一個救過她命的男孩並生了孩子。後來那個男孩也回京上大學,再也沒回來。
全是無疾而終。明明該是無憂無慮戀愛的年紀,卻在身上背負了多少“歷史遺留問題”,如山洪般讓人跌了下去。北島的意思,通過蕭淩回憶自己父親好友的話表現出來:如果一個國家吹著音調不定的號角,這既是某种權力衰敗的象徵,也是整個民族奮起的前奏……
小説語言平靜,對話簡潔,但在這種字面上的安靜下到處是暗湧。一部分原因,就是序中提到的動詞的頻率,短而多,不斷推進著情節進展,這完全是語言上面的功力;至於手法上,小説用了所有主角的視角分別去記敍事情,稍有交曡,讓讀者自己聯係種種前後因果,而每一種視角充滿了洶湧的心理活動,所以讀起來總是在一種緊張的狀態,有疲憊不堪的意識和思考,奔騰而來。當然這種視角變換如今來看早就不是什麽新鮮玩意,但放在七十年代的中國應是很有分量的。
北島在附錄裏詳細記敍了《波動》寫作過程中的種種歷史背景,洋洋灑灑到了小説五分之一的長度。老實說,我覺得小説應該是作者要說的全部的話了,若是說了之後仍然意猶未盡,說之前又怕讀者看不明白找人寫個長長的序,不是畫蛇添足就是小説本身不夠完整。從一個詩人變成一個在附錄絮叨回憶的老人,難免有些唏噓。
另:其實每個年代都淨是難以善終的愛情,那些年是政治階級,若放在今天,則和偶像劇中的貧富結合遭長輩阻撓的戯碼如出一轍,就是政治比金錢聼起來更複雜影響力更大罷了。楊迅這樣按著長輩安排窩囊而自私的青年你我身邊比比皆是。像蕭淩一樣每天念著悲觀的詩句的女孩也經常在街上飃過,只是並沒有真的有她那般淒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