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写 | Blogue

邏輯教

January 22, 2011

Plato: Five Dialogues (translated by G. M. A. Grube)
ISBN: 0915145235

五篇柏拉圖的對話錄,包括Euthyphro,Apology,Crito,Meno和Phaedo。主要都處在柏拉圖創作的中早期,以蘇格拉底為主,其中Apology應該是相對再創造少一些,至於著名的Phaedo恐怕更多的是柏拉圖式的蘇格拉底。

Euthyphro篇告訴我們每個國家都有大義滅親的神經病,對話發生在法庭外,蘇格拉底碰見Euthyphro要去控告自己的父親,因為自己的父親過失殺人,殺的是個殺人犯。E的主要精神根據就是所謂虔信,因此對話的主題就是虔信,Piety,其中我們會發現E的邏輯一片混亂,兜圈不止。

Apology篇是我最喜歡的一篇,以第一部份就是投票前的為甚,是蘇格拉底在法庭上面對五百多個法官的抗辯,讀起來頗為酣暢淋漓,尤其是他不挑釁別人的時候,演講感覺更加流暢。

Crito篇是講Crito勸說蘇格拉底逃獄,蘇格拉底不從並且說服Crito。

Meno篇是蘇格拉底和Meno討論美德,Virtue,美德是甚麼,是否可以學習之類的。

最後來說Phaedo篇,斐多篇的中文翻譯是楊絳,相信應該不俗。首先Phaedo交代了出席人物(59b),包括Crito,Cebes,Simmias等。60d到61c開始,蘇格拉底解釋了他在獄中作詩的原因,很好笑。61e開始探討人為甚麼不應該自殺,因為人是神的所有物,人生是囚牢,不能自己尋求解脫,倘若你是神,你自己的所有物自殺了,估計你應該也很生氣,所以沒有神的指示,你不能自己跑去死。而哲學家應該準備好並且願意死,“willing and ready to die”(62d)。

Cebes問,既然是神的所有物,那麼智者就不應該整天想要逃脫自己的責任,因為神會給人更好的照料。蘇格拉底認為死亡可以見到其他更好的人和神,“other wise and good gods,expect to join a company of good men”,所以死亡有一個更好的未來。64c回到之前的話題,講述哲學家們生就幾乎是死,不去享受任何肉體的快樂,他們的目標就是讓靈魂從肉體中解脫,因為肉體是尋求知識的障礙(65b),“the soul reasons best when none of these senses troubles it, neither hearing nor sight, nor pain nor please, but when it is most by itself, taking leave of the body and as far as possible having no contact or association with it in its search for reality”(65c)。這裡提到了更高一層的概念,美,好,正義,這些是身體無關無法感覺,需要靠靈魂來學習的。所以在66e得到結論,如果我們想要有純粹的知識,就要逃離肉體,用靈魂來觀察食物的本質,那麼死亡就是我們得到純粹知識(purified knowledge)的旅程。蘇格拉底認為只有哲學家可以達到這樣的狀態,“it is only those who practise philosophy in the right way, we say, who always most want to free the soul”(67d)。這裡的“right”,讓人有一種宗教感,哲學家們渴望一生的東西在死亡的時候可以得以實現,因此他們應該樂見死亡。基本上這一段解釋了死亡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

這時Cebes問了問題,大意是靈魂是否存在,“whether the souls of men who have died exist in underworld or not”(70c)。蘇格拉底提到了古老的概念,“souls arriving there come from here, and then again that they arrive here and born here from the dead”,這是生死轉換的過程。為了說明,蘇格拉底討論了事物對立面轉換的過程,從小變大,從大變小,因此生可以轉換為死,死也可以轉換為生,這期間就是冥界的存在。假設生死不是循環,那麼所有的生最後都會死,世界上就應該沒有生,所以生由死而來(72)。為了證明生前的存在,蘇格拉底在73論證知識的學習只是一種回憶,比如相等的概念,我們看見兩個東西相等,就想起了相等本身,這是蘇格拉底的Form(形式?)理論,同樣類似大小,美,好都在生前就已經知曉,在生的過程中丟失了,再通過感官的具體事物的學習回憶起了這些概念。至此,蘇格拉底論證了他的靈魂轉生理論(77d)。

78的時候,Cebes表示了對於靈魂可能被風吹散的擔心(Cebes真是問題多多),蘇格拉底又開始論證。相等本身,美本身是不被外界影響的,而美表現出來的人,衣,物卻會變會不一樣,所以有兩種存在,可見的和不可見,不可見的神(divine)來引導可見的人(mortals),靈魂來領導肉體。而靈魂的隱形,讓其可以去一個純淨不朽不變的領域(79d),無形因此不會被打散,提到的那片淨土,頗有佛教涅盤的意思。純潔的靈魂會順利地離開肉體(80e),脫離迷惑和無知(愈發像佛教了),而不潔的靈魂會被沈重的肉體拖累,從而徘徊在墓地附近,時而可見,就是鬼魂。82還解釋了甚麼樣的人轉世會變成甚麼樣的東西之類,而最純潔的靈魂,比如哲學家的靈魂,可能變成眾神之一。蘇格拉底再次提倡了哲學家的生活方式,讓靈魂擺脫肉體,“free the soul”。85有一個有趣的例子,講到啓示裡的天鵝在死亡之前唱的歌最動聽,並不是像眾人所說的在唱擔憂死亡的輓歌,任何鳥在恐懼的時候都無法唱歌,即使夜鶯。而阿波羅的天鵝因為其預言能力(prophetic),了解冥界的美麗,因此唱歌來讚美這一旅程。Simmias在86舉了和聲的反例,認為和聲不可見,但當樂器毀滅了以後也就不再存在了。蘇格拉底反駁和聲是在樂器存在以後才存在,因此會先於樂器毀滅,而靈魂在肉體之前就存在,所以是肉體先毀滅。而同時靈魂引導肉體,但樂器引導和聲,因此和聲並不能作為反例(95b)。

我們好問的Cebes再次發問(87),認為即使死亡不會毀滅靈魂,但除非證明靈魂的永生,不然人都會對死亡恐懼,誰也不知道這次死亡時,靈魂是不是也到了該結束的時候。蘇格拉底又開始講他的對立面,有趣地說到,個高的人比個矮的人高不是因為差出一個頭,“by a head”,(我以為他要來講述極限了,不過發現是我條件反射想歪了),而是因為個高的人有高的性質(就是Form的概念),個矮的人有矮的性質。對立面是會互相抵觸的,熱和冷對立,火和冰對立,但火有熱的性質,讓冷和火相遇,那冷就不再是冷,因為火是“非冷”,而冷不會摧毀火,要不冷不存在,要不火去別處去。同樣生和死對立(105d),靈魂讓身體生因為其生的性質,身體之死和靈魂相遇,互不承認,靈魂是“非死”,這裡用的詞是deathless,和火一樣,靈魂也不會被摧毀,只是到別處去。這段是全文最繞的地方,不僅有冷熱的例子,還有幾偶的例子(103)。

很好Cebes終於滿足了,然後蘇格拉底充滿浪漫主義情懷地講述了死亡的旅程(107e),冥界的模樣,他認為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地球上的一個大洞,我們的空氣是地球上的水,天是水面,地球上的空氣是更純淨的以太,地球上有河流,靈魂接受審判後,順著河流流向該去的地方。講述完這些想像,蘇格拉底沐浴準備喝毒藥,最後的描述頗為動人,他喝完毒藥來回走動,直到感覺雙腿沈重便躺下來,身體下端已經沒有感覺,最後僵硬傳到了心臟,他便以古稀之齡死在了弟子們身邊。

從上面的敘述中你會發現蘇格拉底這套理論和佛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從證明了輪迴以後東西方的差異開始顯現。佛教不承認一成不變的東西,也不認為對立面的存在,而西方的二元論基本上充斥了蘇格拉底後面的論述。但我們不得不想,哲學和宗教的關係。人們求信仰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一個關於死亡的解釋,上天堂也好,轉生也好,都可以避免我們對死亡的不甘和恐懼,而哲學討論我們是誰,從哪裡來,最重要是要問我們到哪裡去,也就是死亡,哲學家們通過哲學的所謂邏輯思考來抗拒對死亡的恐懼。通常我們是否要相信一個理論就看這個理論是不是可以給已知事物一個更好的解釋,但宗教信徒有時候不需要那個更好的解釋,哲學家們認為這是荒謬且毫無邏輯,因此倘若邏輯是個神,那麼哲學不外乎是個邏輯教。當然邏輯不是神,所有人都知道,但佛也不是神,雖然大多數人不知道,那麼最後的最後,要不佛教算是哲學,要不哲學算是宗教,總之是分不開了。

希腊的人名地名让我想起以前背那些红红黑黑陶罐的日子。

You Might Also Like